时间:2024-12-18 10:44:00 100人浏览
【1】人要成长都会走一段远离自己的路,然后再重新走一段去靠近自己,不管是远离或是靠近。我们一直在前行。
【2】人年轻的时候才会说:“这一生就是为了遇见你。”这其实一点也不浪漫,人要遇见新鲜的自己才最浪漫。
【3】人要经过懵懂、跟随、麻木、痛苦地反省,快乐地觉悟,最后抵达不思考的境界。过早思考,是为了尽早地去抵达不再思考的境界。都说智者其实并不思考,准确地说,是智者不再以“我”为主体,进行相关的思考。
【4】接受当下,这是人可以获得的最大的自由,你接受得越多,接受得越是完整,你的心灵越是自由。心灵的自由,或是说向这个世界重新打开心灵,是人可以感受到更多美好事物的唯一法则。
【5】一个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程度,取决于他内心认知的更新速度,心若是旧的,一切皆乏善可陈。长久的美,源于人们对内心永不停歇的探索。
【6】人生需要在普通和特别这两端游走,既要感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,也要去感受自己的与众不同。忌讳认为自己不正常,把自己归入异类;也不能完全把自己归于常人而甘于平庸。普通与特别结合,从中找到平衡,这是自我认知中很好的状态。
【7】一个内心美好的人做着一些美好的事,因为这样的人真实存在,而让更多的人对美好充满了期待。我们应该成为这样的人,至少可以做到不要让别人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,而讨厌这个世界。
【8】认真吃饭,认真睡觉,认真做事,认真爱人。每一次不认真的背后,都会制造出一些粗粗制滥造的自己,这样的自己攒多了,人生会变得像一个烂苹果一样,连自己都嫌弃。对待什么事都开始认真了,人生也就能精致下去,也就能保持生活的新鲜。
【9】人改变不了别人,只能不断地改善自己,正人先正己,正了己也无任何权利去要求别人。要尊重别人成为各种各样的人的权利,尊重狼也尊重羊,最值得尊重的不过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,这是最起码的智慧。
【10】自己与自己的和解,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释怀,释怀的真正意义,就是发现一个新的自己,或是出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自己,让纷乱不堪、找不到方向感的自己,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,于是等到了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和原谅。
【1】在互联网时代,拿起手机就可以随便评论一个人、一件事的时候,或许最好的选择仍然是沉默,把心里现存的观点留给自己,在接下来的人生岁月中去慢慢求证,谁能保证你有一天不会站出来反对自己呢?
【2】外在的生活条件变好了,不等于生活会变好,内心对于生活的认知变好了,生活马上可以变得很美好。生活本质是由内向外去生活,由外而来的那叫做刺激和对刺激作出的反应。
【3】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另一个人,你理解的也只能是你想理解的和可以理解的,我们可以做到相对的理解,世上却无绝对意义上的理解,一个人不可能被另一个人完全的理解,这是人人都生性孤独的源头,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力量。
【4】人际关系的精髓是欣赏和赞美,欣赏和赞美是一个社会文明最正常的体温,体温低了便是充斥着憎恶、冷漠,发高烧便尽是阿谀奉承。
【5】网络上聚集着太多对与错、善与恶,忠诚与背叛的年轻法官,哪儿热闹去哪里。这段实习法官的岁月,要等二十年才能自我审判。还好我已经终结了对自己年轻时的审判了,判决结果非常悲哀,两个字外加两个字,肤浅加愚昧。不过,似乎人人都免除不了以这样的方式变成熟,这才值得悲哀。
【6】每个人其实都很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,这就是人的社会性;每个人又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评判着自己,这就是人的孤独性。人们会因为别人和自我的评价而自省,与别人的否定相比,自我否定才最致命。
【7】成年人的感情世界不可能纯粹,亲情、友情、和爱情,或多或少都渗透着现实的成分,是种种利弊权衡之后的结因果。但是在感情互动的过程之中,却从来不排斥纯粹,我们总免不了在真诚里掺点虚伪,而一旦过于虚伪,真诚又会从心里跳出来干涉。
【8】不要相信什么逆境锻炼人,人天生就不擅长逆境,动物之所以长途迁徙,是为了找到更适合生存的顺境,人也一样,逆境只是为了提醒自己,必须想办法远离他它,去发现适合自己生长发展的顺境。
【9】世界一开始会抹杀人的独立性,这是为了保护一个人,让人可以顺利长大。世界会在某个阶段还给人独立性,是为了让人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去成为自己,独立性刚拿回来的时候会很烫手,会灼伤人的肌肤,但是要记得别想丢给别人,要小心互相烫伤。
【10】一个人生活久了,脾气也就变好了,这不一定是什么智慧,人不可能一直对着自己发脾气;一个人生活久了,不知不觉就不再孤独了,这也不是什么是思想,只是一个平静丰富的自己,可以陪伴另一个孤单无聊的自己。
【1】最好的阅读效果,是通过阅读加上反省,去消化自己的人生经历。最好的文字应该像消化酶一样,可以协助阅读者,将他的人生经历转化为他自己的营养。
【2】我现在不再喜欢那种能说会道的人,却喜欢上那些语言表达笨拙的人,大概是自己也从过去的滔滔不绝变得口齿不清了。真诚不需要太多的语言,语言每一个折叠之处一定隐藏着虚伪。
【3】人挣钱的目的,是为了具备一种能力——让自己有一天能站在生活的高处,在数量众多的生活方式之中,选出最适合自己灵魂的那种。
【4】“放下”不是指放下某个人、某段经历、某种事物,是去理解和释放这些东西在内心引发的各种冲突。放下不是逃避也不是去遗忘,是将自己还不明其意的事物,进行主动整理和收纳。
【5】只要是人类曾经做过的事情,就一定还会发生。人类一些行为的消失,是因为这些行为的前提条件已经完全消失,一旦这些前提条件重新出现,人仍然会吃人。
【6】内心敏感细腻,性格内向又喜欢安静独处的人,趁早投身于艺术,即使做不到以艺术为职业也得保留一点这样的爱好。不求靠这个吃饭,却需要靠这个保障心理健康。
【7】只要是能确定带给自己价值感的事情,去做就好了,无论是做一件事,还是去爱一个人,关键是这种价值感是否真的存在,是自己原生的,还是被环境所影响的;是短暂的生活价值,还是可以长期丰富自己生命的价值。
【8】有时候多说了一句话,就意味着还得补充十句话,甚至还觉得不够。语言丰富的背后总是让人感觉到虚空,大自然的自然之美就美在有声的宁静,对人类来说,艺术便是有声的宁静。
【9】动物忠于自己的一切感觉,并依赖自己敏锐的感官生存和繁衍。人类以知识和经验替代感觉,把当下变成惯性思维的种种套路和观念,人类是唯一一种可以欺骗自己感觉的动物。
【10】人一旦上了年纪,就得依靠着心灵的丰富活着,上半生负责存贮,下半生负责诠释。上半场生活复杂,难免很粗糙;下半场生活简单,却相当的细腻。
【1】这世上只会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才能拯救自己,人得到救赎绝不会是因为遇见了一个好的男人或是一个好的女人,而是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。
【2】真正好的爱情关系所要实现的终极目的,是彼此都能从这段关系中去认识和成为自己,实现的反而是两个不同生命的完整和独立。我们要因为各自都能变得更优秀和更完整,所以才在一起。越是彼此都完整和独立,越容易做到纯粹无间的亲密。
【3】两个人在一起,最差的状况就是彼此都因怨恨而生出戾气,其次就是彼此都感受到被对方所消耗。最好的状况,肯定是互相都能感受到关系的滋养,其次是一个人能滋养另一个人,但这个被滋养的人并不会去消耗滋养他的人。
【4】单身的人有时候不想再爱了,未必是怕受伤,是爱上别人的那个自己,连自己也感到不会再有什么心意了。人一旦很了解自己,就会厌倦以某种方式再次登场的自己,虽然会换上新装,但自己却认得,里面的一切都是陈旧的。若是不能更新自己,就别再说爱了,重复的故事,重复的结局,重复的伤痛,没开始就已厌倦了。
【5】对于恋爱中的女孩子来说,风险很大的事,是在他还没有喜欢上自己的时候,自己却喜欢上了他。于是有一天,他会成长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,而自己喜欢的那个他已经不复存在了。其实,多数男人的成长皆是如此。
【6】也许通过女人评价一个男人,一开始就是错的,既然男人在这件事上的表现都是一个样,就已经彻底失去了评判的价值和意义。况且男人和女人既心知肚明,又有点身不由己,因此还能继续保持着几百年来的道德想象力,这无疑是人间一道最虚假的,同时又显得很盛大的风景。
【7】“我爱你”三个字之所以靠不住,是因为在时光里,“我”和“你”都是两种变量,变化的方向既不相同也不确定,中间的这个“爱”字才会变幻无穷。
【8】男人很难爱一个对于自己来说,过分真实的女人,他爱的是自己在某个对象之上投射的那个女人,男人们的心里都有一个从没有存在过的女人。女人则相反,成熟的女人总是比男人爱的更为真实。
【9】男人和女人忘不了初恋,更多的是忘不了在初恋之中的那个纯真、热情、懵懂的自己,后来的情感世界都太过于聪明了,我们其实更喜欢那时候笨笨的干净的自己。
【10】什么才是与真正喜欢的人在一起呢?不要只盯着对方看,得去看见自己,是否喜欢与这个人待在一起时的自己,自己是否自然、欢喜、温情、平静,并时常都会有所更新。这注定会成为天长地久的喜欢,真正的喜欢,怎么会有自己还不够好,配不上的感觉呢?又怎么可能会遇见重复厌倦的自己呢?没有这种喜欢作为基础,爱情不过是一种说得天花乱坠,然后一起上床的东西。
【1】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另一个人,才能让自己变得完整,而对于人生只有这种认知的却是少数人。
【2】年轻的时候不让自己去历经繁华,你就亏欠了自己。年纪大了不让自己恢复到简单,你就可能亏欠生命。人生从纯粹、天真、走向虚伪、复杂,再到返璞归真,人人都走在这条路上,没有比这更像命运的命运。
【3】对于人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这件事,人生得从成年开始,再拿出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正的产生体会和认知,往往是从一系列惨痛的过往之中,捞出一个破碎不堪的自己,慢慢的修复,才能开始从孤独中受益。
【4】也许一万个人,就有一万种孤独,孤独是不能流通的,人无法拿它来与别人交换,别人也不能帮自己分担,孤独之人彼此的懂得,也不过是孤独的形状,而非内容。
【5】一个人如果经常有孤独感,这绝不是在提醒自己需要有另一个人来理解和陪伴,而是在提醒自己:生命提供给自己的天赋和能力,还没有被自己转化和释放出来。记住,平庸之辈是不会有孤独感的,他们只会有孤单感、厌倦感、和无聊感。
【6】在恋爱和婚姻方面,不存在有那种绝对意义上的“遇见了对的人”,但确实存在着能促进你成长的人,或是让你变得更差劲的人。
【7】世上好多极致美好的事物都是给一个人单独准备的,想要品尝到,必须得有一颗专注的、敞开的、毫无顾忌和具备的心灵。这往往是在一个人独处时才能做到,算是对孤独者最高的奖赏。
【8】独处,人与自己的关系到底怎么样,便得以最真实的呈现。独处的时间越长,关系的好坏表现越是真实。说爱自己的人,若一独处,就感到不适和孤独,感到无聊和寂寞,根本无法从中获得快乐,这样的人哪门子的爱自己了……真相不过是还在一味的向外索求,需要通过别人来爱自己,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罢了。
【9】一个人独处,内心又不出现无聊、寂寞、孤独这类的感受,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平静和丰富的感受。两个人在一起,如果有平静和丰富的感受,这就是最好的彼此相爱的感受。一群人在一起,不太可能都出现平静和丰富的感受,总是会有人感觉到无聊、寂寞或是孤独。平静里的丰富,什么都有,什么都不缺,是人生最好的享受。
【10】现在的人只要手机在手里,便不再无聊、寂寞、孤独了,这其实代表着人与岁月的关系,已呈现出极端的病态。
【1】年轻时以文字记录下来的痛,那是真的好痛。中年以后以文字记录的痛已经没那么痛了,千万别理解为这是淡了或是麻木了。年轻人痛的是自己,而中年人痛的是事情的缘由,痛的往往是万人之痛。
【2】心有可能是,你必须忘了一些,才可以再装点一些。当心里有了新事物之时,你肯定已经遗忘了一些,因为遗忘是不知不觉的发生的。似乎敏感的人,心的容量也要比平常人大些,能装下的苦与乐也要多些。
【3】人类生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,往细节上去看,似乎两代人之间的生活差异挺大的,可往大了去看,生命中同样的痛苦和迷茫,却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复制和重演,人类智慧的局限性也表现于此,这更像是一个物种逃不开的命运。
【4】经济拮据或是宽裕并不是影响人们生活幸福与否的直接因素,再怎么宽裕的生活带来的也只是边边际需求的满足,衣服款式多一点,车子大一点,房子宽一点,菜品多一点,旅行的目的地远一点……事实上,每一种“多一点”只带来短暂的欢愉,人类生起一堆物质生活繁华丰富的火,把自己放在火堆上烧烤,直到烤糊为止。
【5】城市容易照见一个扭曲的自己,大自然容易让人看见本来的自己,如果觉得自己彷徨、焦虑而太难受,就该去往大自然里,让与大自然共鸣的本心,帮自己做出某种决定。
【6】财富之父,你一知足就是富,不知足永远都是贫穷。精神之富,似乎并没有知足者长乐一说,你有多少就是多少,想绷也绷不住,一旦知足就沦为赤贫。
【7】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正面的,做任何事情,与任何人打交道,人都会是快乐的。人对自己的评价为负,所触碰到的世界,每一个地方都是痛的,人生的快乐与痛苦,不过就是这样自己给予自己的。
【8】要敬佩那些没有钱也可以把日子过得很快乐很幸福的人,你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地挣钱,买了房买了车,仍然缺少快乐,这无疑就是某一种能力的缺乏,或者叫缺少了让自己幸福的智慧。别人没那么辛苦,根本不及你有钱,却能获得你想得而得不到的幸福,就凭这点你就该要敬畏。
【9】人生的痛苦往往是因为发生了冲突,人并不会经常与现实世界以及别人直接发生冲突,常常只是人在触碰到现实世界之后,投射出来的各种“自我”在相互冲突,所以,一切痛苦都可称之为内在的冲突。
【10】也许有一天,人会明白,所有的痛苦和快乐,都与自己的个性相关,是外面的世界作用于自己个性的结果。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重复着同一种快乐,也重复经历着同一类痛苦,不过是个性帮助我们在选择快乐的同时,也顺带着选择了属于我们个性的痛苦罢了。